2010-01-06

愛麵說


(刊2010年1月 CUP雜誌)
「喂,你在哪裏? 剛剛在電視看到你。」法蘭西突然來電,教我幾乎以為自己犯了甚麼事上了電視新聞。原來只是港台關於市區重建策略檢討的節目,是早前的一項工作。

「是嗎? 在麻布十番找麵吃啊。」那時已入夜,我剛從成田機場抵達市中心,在酒店放下行李便走到麻布十番去,一心尋找麵店「更科堀井」。結果好不容易在六本木Hills後面一條小街上,找到了外貌平平無奇的她,怎看也難以想像這麵店早於1789年已開業 ─ 法國大革命爆發的那一年啊!

暖簾內 老貓燒鬚
更科堀井(www.sarashina-horii.com)賣的是蕎麥麵。進了店,在店中央的大檯坐下; 因晚飯時間已過,客人不多。看見餐牌上當造的蛤湯麵很是吸引,但想到昨晚通宵沒睡,不好吃蛤,便點了炸蝦蕎麥湯麵與煎蛋餅。蕎麥麵的確好吃,韌度與麵香恰到好處; 可惜那炸蝦真的不行,竟然有油溢味,壞了我的興致。但看在他二百年老店的份上,我還是願意下次來東京時多給他一次機會。更科堀井是「東都暖簾會」(江戶與東京老字號協會)的成員; 這是東京一個名牌老店的組織,於1951年由一群志在相互鼓勵、堅守傳統、順應時代發展的店家自發成立,入會標準是擁有百年以上的歷史、已傳至第三代或以上、現在仍然生意興旺。組織現有五十多個會員品牌,若找一次來一個「東都暖簾會」之旅,必定很精彩。

回港後的一天,因要跟進港台節目「左右紅藍綠」拍攝復修後的六十年代舊樓,到了從未踏足的大角咀去。完成工作後,急步往地鐵站的途中,經過一家殘舊的老式散裝麵店,又忍不住剎停腳步打量一番。店主在向街的玻璃櫃上,貼了一張某週刊對麵店的訪問報道,既在示威也在招徠生意 ─ 至少我這個路過的人,就或多或少因為瞥見那張剪報,而花了三十五元抬了一斤芝麻麵回家。

第二碗 永恆滋味
上了地鐵,看看那個廉價白膠袋,上面印着「羅坤發粉麵廠,50多年製麵經驗,配合先進烹調技術,打造一級靚麵。三代專心製麵…… 貨真價實」還有一個「100%香港製造」的爆花,是恐龍年代的宣傳語,但亦不失可愛。回家煮來吃,麵的韌度、粗細都屬高水準,但欠缺麵香。為了支持本土經濟,我還是願意多給他一次機會的,不過會改為試一試他在旺角花園街的食店。如果香港也有一個「香港暖簾會」,讓一眾老品牌集合資源去找專家搞好品牌建設,提昇產品、店舖層次,會是多好的事?

是甚麼時候開始成為麵癡? 大概是六七歲的時候吧,那時住在元朗,我家對面的小巷內有家不知是不是非法僭建的麵檔,叫做「林記」,我與法蘭西及西門最愛到那兒吃牛丸麵,每次吃完一碗總想再多吃一碗,但總是因為沒有錢而無法如願。直到搬離元朗,也沒有吃上那「第二碗牛丸麵」。我知道那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麵,永遠也是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