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-10-10

客家人(一)

(photo:flickr.com/photos/kumaboh/126936579)
(刊09年10月CUP雜誌)

「姑姑,你是甚麼人?」小姪女於飯桌上問。
「我是客家人。」我邊啖着滿桌的客家菜餚邊隨意回答。
「我也是!」小姪女仿如碰上了驚世大發現。

五秒後,當我還忍着笑在思考要不要讚賞她一下時,小姪女夾了大大的一塊豬肉到我的飯碗裏去,說:「客家人愛吃豬肉。」

顛沛流離盼豐足
「對!」我把豬肉一口吃掉。小姪女露出滿意的表情。在她小小的認知世界裏,如果「客家」是一個品牌,那麼品牌標誌必然是一塊油光閃亮的豬肉,模樣大概就像台北故宮博物院那鎮館之寶「東坡肉」肉形石,肥美可人,寄託了年年月月於艱苦環境中打拼的小民對豐足生活的冀盼,也是外表平凡但內涵豐厚的客家文化一個活靈活現的符號。

據說香港的客家人口有一百七十萬。客家人移居香港的歷史可上溯至14世紀末,例如上水的廖族始祖在元代已遷來新界;17世紀清初「遷界」政策後,客家人得政府鼓勵,大量南遷香港。英國人於1898年接管新界前的調查顯示,區內四百多條鄉村中有二百多條為客家村落。而最後一次客家移民大量來港,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。(註)

客家舌頭嗜鹹苦
爸爸是惠陽客家人,媽媽是寶安客家人,所以我大概算得上是個很純正的客家人吧。該死的是,我的客家DNA,恐怕只剩下一條客家舌頭 — 不是客家話,我可半句客家話都不會聽也不會說; 說的是超愛吃客家菜的口味喜好。客家菜味濃,很像客家人的鮮明個性。爸爸媽媽都是烹飪高手,所以我常自誇是吃着一流客家菜長大的。梅菜扣肉、釀豆腐、釀苦瓜、釀青椒、鹹雞、黃酒雞、南乳豬肉、鹹酸菜以至甜茶粿、鹹茶粿、糯米酒等,十分樸實中見十分精彩,人大了才真懂得欣賞。

說到客家菜總會想起台灣。台灣在保護及承傳客家文化方面,做得很好。行政院設有客家委員會,成立宗旨坦坦白白,「主要在於回應客家社會各界之深切期盼,更是各黨派的重要共識。因為客家族群在大社會文化的擠壓下,面臨了族群文化快速消失的危機,客家有識之士強烈要求在中央機關設立客家專責機構,希望凝聚客家精英與政府的力量,肩負起延續客家文化命脈、振興客家傳統文化,以及開創客家新契機的使命,為四百多萬台灣客家人打拼!」請留意「各黨派」三字,如果政見的不同把台灣人「非藍即綠」二分了,則族群文化的深層次連繫,是唯一可以超越政見分歧而把人們緊緊拉攏在一起的公因素。再直接一點,我們在這裏看到的,是四百多萬張選票,是藍綠兩黨都必須要實實在在去爭取的支持力量。這沒有半點問題,反而是民主社會的優越性: 只要合乎法律,明買明賣,等價交換,「你快樂所以我快樂」,為了贏得你的選票,我天天都得想你所想,搞盡腦汁去為你謀福祉,確保好東西得以弘揚、壞東西被殲滅。自我完善,自能長治久安。

(註:夏其龍神父《香港客家村落中的天主教傳教工作》,http://humanum.arts.cuhk.edu.hk/~lha/writings/hakka.ht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