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-08-15

香港品牌給政府再砍一刀





(刊2010年8月CUP雜誌)
早幾天清理舊雜誌時,看到一篇三年前管理大師大前研一的訪問,有這麼醒目的一段:「…… 中國人的思維中,只得『賺錢』二字,而沒有持續發展一門生意的意識,故難經風浪。…… 中國企業專長發展製造業,但這些廠商其實並不喜歡生產,只是喜歡賺錢而已。當他們賺夠錢,便會發掘其他機會,例如地產項目……」。看後,我沒有如糞青般大吼「蘿蔔頭又來侮辱中國人」,而是拍案大讚講得好。

「持續發展一門生意的意識」,就是品牌建設的核心思想。滿腦子「搵夠即閃」的人,會有些微意願去搞好品牌嗎? 城市品牌也一樣,如果城市的首長與政府沒有以「持續發展一門生意的意識」去管治城市,一心「搵夠即閃」,而你又不能用選票換掉他們的話,則這個城市品牌必死。

城市是我們的
城市品牌不會一下子死掉。這個死,還得有一個過程; 過程中,城市品牌的各個組成部分會因為種種制度上的漏洞而給左一刀、右一刀的砍掉。有形的部分,例如自然資源、歷史建築等,給砍掉時特別容易被市民察覺,視覺上特別血淋淋特別野蠻,所以容易牽動人心、烘熱情感,也就特別容易激發公民抗爭。天星碼頭、皇后碼頭、喜帖街、景賢里以至去年高鐵輪下的菜園村,保衛戰一浪接一浪又屢敗屢戰,高呼 “This is our land!” 的香港熱血市民真是很辛苦!

新的一浪很大,在大浪西灣。她不單是香港十大勝景之首,不單是多數本地行山友的最愛,更是不少外國遊客的品味景點。正如我到每一個地方旅行,必然會抽時間行行山看看海,不然我會覺得白去。去東京會「順道」去伊豆行山,去三藩市會「順道」去Yosemite與大峽谷,去倫敦會「順道」去湖區。這些山水都是城市/國家品牌的珍貴組成部分,沒有了,城市就不再可愛、不再有靈氣。我第一次到大浪西灣行山,是二十年前的事; 還沒出過遠門的我,頭一趟看到在香港竟有這樣一片無人跡的大海灘,那種震撼是一生只有一次的。此後愛上了行山,大浪西灣自是常到之地。

網上網下頂硬上
所以當上星期從facebook看到「強烈譴責魯連城破壞大浪西灣自然景觀生態,要求立即停止有關建築工程」的群組(註一),再補看南華早報的率先報導,看到大浪西灣焦頭爛額,真是怒不可遏! 相信實在有太多行山友跟我一樣,對大浪西灣有着同樣的回憶與感情,因此群組成立三天已有逾三萬六千人加入(註二)。群組已在進行或組織一連串的行動,包括聯絡傳媒與立法會議員、籌款刊登廣告、七月廿四日向漁護署遞信、七月廿五日舉行「大浪西是我們的!」抗議旅行團等。

砍殺大浪西灣的不是魯連城,而是政府。他掌握所有社會資源,卻任由種種制度上與法律上的漏洞存在,任由懂得漏洞的財閥對社會資源「合法地」予取予攜,被踢爆了就各部門互相推卸責任。香港市民花錢供養政府,卻被迫天天費盡精力去監察政府,嚴防他做壞事,甚麼世界? 市民只得學袁崇煥以一敵十抗清兵,大喊一聲「X哪媽、頂硬上!」

公民抗爭,已成了香港的城市品牌。

(註一: http://www.facebook.com/?sk=messages#!/group.php?gid=119731658073048)
(註二: 八月七日人數約七萬八千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