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-12-12

當紅葉還未燃燒 -- 伊豆高原上火山、落溫泉






(刊09年12月 CUP雜誌)
好像總是不合時。春天到伊豆河津,河津櫻都落光了,回到東京時櫻花又只是零零星星未成氣候; 十一月到伊豆高原,紅葉嘛,連影子也看不見。不打緊,沒有紅葉卻有溫泉、火山,同樣熱燙。

伊豆高原(Izukogen)其實並不是一個高原,而是伊豆半島東岸的一個地方。跟伊豆的其他小鎮一樣,她也是以旅遊為經濟支柱,小小地方竟有近百間博物館與美術館,及眾多溫泉旅館。這次挑的溫泉旅館,有一個很美麗的名字: 花吹雪。都說品牌由一個好名字開始,記得當初是在網上看了一位台灣作家的遊記介紹,被旅館那詩情畫意的名字吸引了,才決定一遊。花吹雪,是落櫻時節落花紛飛如雪的意思。又一次的不合時 — 若三月初開始落櫻時來訪,必定更應景。

心的挑戰
旅館於1980年開業,今年才29歲,跟那些動輒過百年的老牌溫泉旅館相比,可說是個小朋友; 但她的格局可又是傳統溫泉旅館的一路,由十多幢木房子、溫泉、膳房組成,中間以木橋、迴廊、羊腸小徑、花草庭園與眾多神像石雕串連,樸素清幽。旅館的最大賣點無疑是她的溫泉,七個廿四小時開放的私人風呂 — 「檜湯殿」、「黑文字湯」、「志野乃湯」、「織部湯」、「鄙の湯」與兩個半露天風呂 — 令她早於1996年已被朝日電視選為日本十大溫泉旅館,後於2007年獲頒「日本溫泉遺產」的榮譽,而今年又被日經新聞評為日本九大溫泉旅館。我在入住的兩晚內,於嚴寒中泡遍了七個風呂,絕對是對心臟的一大挑戰。最愛同時有室內與露天風呂的「黑文字湯」,可以邊泡邊享受黑文字木的木香與庭園中的花草氣息。理想的程序是早餐後泡一次溫泉,才外出遊覽; 黃昏回到旅館,又泡一次以驅寒氣,然後到膳房享用十道菜的料理; 餐後,再泡溫泉才就寢。旅館只有客房十七間,客人不多,七個溫泉又是全日開放,所以基本上任何時候也無人會與你爭奪心頭好。

第一天剛抵達伊豆高原時,來車站接我的是旅館經理向谷太陽。有別於傳統溫泉旅館由「女將」(女主人)負責招呼客人的做法,花吹雪的接待重任落了在太陽這一位年輕人身上。太陽說得一口流利英語,原來祖籍廣島的他大學時期在加拿大修讀酒店管理,回國後放棄在東京的國際酒店的工作機會,寧願到花吹雪工作,為的是要向外國人宣揚日本文化。這個太陽,令花吹雪跟傳統溫泉旅館很不一樣; 當然,得一讚願意破格引入他的旅館主人市川信吾。

天上人間
市川先生看來有六十多歲吧,但很壯健,說不定跟他每天早上都帶領客人步往城ヶ崎海岸(Jogasaki Coast)遊覽有關。入住的翌日早上,便參加了市川先生的導賞團,與另外七位客人一起步往不遠處的城ヶ崎海岸。這海岸一帶,包括花吹雪的所在地,都是國家公園範圍; 海岸以嶙峋石群與吊橋聞名,所以這來回不到兩句鐘的短短旅程,可說是花吹雪在溫泉以外的另一誘人之處。大伙兒在海岸興奮地拍照完畢後,市川先生拿出暖壺、紙杯,給大家奉上熱燙的草茶,說:「這草茶有助血液循環的啊!」我們無人不被這份周到感動。

看了海又想看山。下午,我說要乘巴士去附近的大室山登山去,市川先生自動請纓駕車送我過去,還在山腳等我遊覽畢再接我回旅館,令我很不好意思。大室山是一個極細小的睡火山,僅高580米,但站在火山口已足以盡覽伊豆高原與城ヶ崎海岸全貌; 火山口直徑只有300米,步行一圈不過二十分鐘,可是風極猛,氣溫亦比地面低了好幾度,所以這一圈也不易走。

第三天早上,不捨也要返回東京了。沒有落花、沒有飄雪,只有點點雨粉。回到東京,雨變得綿密,有點沮喪。到「新貴」根津美術館一逛,入館後最吸引我的,不是大廳中「7」字型排開的神像佛像,卻是落地玻璃窗外那雨中的大庭園。那一刻,我感激天正下雨,因簷前滴雨令畫面更美。走到庭園深處,竟給我碰上了如火紅葉。沒想到,竟是此時此地碰上了,像要告訴我,這世上其實沒有所謂的合時與不合時。我想起太陽說的關於花吹雪標誌中那紅兔子的神話 ─ 兔子四處尋找「理想」,從地上尋到天宮也一無所得; 歷盡艱辛後牠返回地上,卻驚覺春光明媚,原來牠要的,早在人間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