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-02-21

「你前跑‧我後退」的空氣質素

(刊於08年2月19日信報「專業眼」)
週末到父母家吃飯,電視正預告翌日舉行的一年一度香港國際馬拉松比賽。老爹有感而發說:「也很多年沒有參加了。」

「為甚麼?」我的目光溜到了他背後的飾櫃,那裏密密麻麻放了數十個長跑與馬拉松獎盃。對,老爹從前是長跑好手。「空氣太差了; 我不想像前年那個跑手一樣上報紙頭條。」老爹的記性比我好。2006年的香港國際馬拉松比賽中,一名選手死亡,五千多人不適。專家相信慘劇與當日十分嚴重的空氣污染有關 ─ 路邊空氣污染指數超過140,二氧化氮及二氧化硫的最高濃度較全年平均數超出5.3倍及17.9倍。

天天染紅 治標不治本

若按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剛剛向政府提交的「更佳空氣質素社會參與過程報告」的建議,「高度空氣污染」的日子將被標示為「紅色警號日」,大型戶外活動應取消,則2006年的慘劇或可避免,而去年比賽中逾六千跑手不適的丟臉記錄也不用出現。這個建議本質上是好的。但深入一點想,香港「紅色警號日」恐怕多的是,則戶外活動動輒被取消,所造成的經濟損失與民生困擾有多嚴重? 臨時取消一個國際馬拉松,牽涉的損失恐怕也以億元計,而且隨時又登上國際大報刊的頭條,令港人一再蒙羞。就算以純本地活動而言,例如賽馬,06/07投注額達六百四十億港元,假設有四分之一的賽事因「紅色警號日」而取消,牽涉的損失已是天文數字了。更基本的問題是,政府因循死抱多年的空氣質素指標遠較國際標準(06年世衛指標)寬鬆,所以顏色警示系統根本不能反映實際污染程度。

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的報告另一重點,是促請政府盡快在交通擠塞的地區實施電子道路收費,向高污染的車輛徵收全費,較環保的車輛和公共服務車輛等則減收,以期減少路邊廢氣。這個建議本質上非常好; 其實運輸局也正就電子道路收費進行可行性研究。但吊詭的是,為甚麼一個關於減少空氣污染的大題目,會由運輸局負責? 制度上運輸局沒有權責去處理空氣污染的問題,在同一個電子道路收費議題中,他的正業是處理交通擠塞而非空氣污染。這解釋了為何運輸局早於97年已開始研究電子道路收費,而十一年後的今天我們還得繼續「促請政府」動手。

市民已發最後通牒

今次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的報告,十分清晰地向政府發出了警告:「逾八萬人作出回應,強烈要求各有關方面採取行動,以保障香港市民的健康」、「受影響的不止是我們的健康。香港這個現代都市的形象,受到空氣質素欠佳的問題所拖累 ─ 企業難以吸引人才來港發展,本地工作人口的效率正在降低,年幼孩童和高危人士的健康亦受污濁空氣所影響。政府官員以至草根階層均表達清晰的信息 ─ 應立刻改善空氣質素」、「單靠各界自律並不足夠;因此委員會促請政府在有需要時採取強硬立場,推行強制措施。」

毫無疑問,所有香港人對減少空氣污染的訴求已十分強烈而清晰、都在往前看,甚至不惜付出代價來換取較清新的空氣。政府實在不能再與民為敵、一再往後退。為何政府不能立即採取以下行動:

(一) 制度改革:
在上述的電子道路收費例子中,已說明政府制度的缺憾是導致空氣污染不能解決的禍根。空氣污染牽涉眾多政策局與部門,一個「年紀輕資歷淺」的環境局根本無力驅使其他部門配合工作,以致無法推動政策。特首應盡快成立一個有法定權力及有凌駕性的「空氣統籌局」,全力負責處理此緊急問題。

(二) 以盈餘換取清新空氣:
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的報告,也暗示了現在的建議成效較為有限,所以亦重提早於二00六年作的進取建議,要求政府撥款一次過減低電力行業和運輸業所產生的空氣污染,涉及的全部成本約五百億港元。在目前政府錄得千億盈餘的情況下,為甚麼政府不能如數撥款,由上述的「空氣統籌局」負責,一次過解決空氣污染的問題?

(三) 誠實面對空氣污染:
上月政府「發現」二00二年錯估了污染物基數竟達五成,已令人質疑他以「計錯數五年」來掩飾二○一○年不能達到減排目標的責任。政府還堅持只會按比例減排,而非按排放總量來減排,即是說污染物將不減反加。這是政府仍然不採用世衛空氣指標之外的又一荒謬例子。沒有最基本的誠信,談何解決問題?

香港的空氣污染有目共睹,市民的怨聲也已持續不斷,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也促請又促請了多年; 究竟是甚麼令曾特首與政府無動於衷? 是背後的利益集團的制肘嗎? 我們還應抱有希望嗎?

我知道,老爹還在期望於清新空氣中再次參加香港國際馬拉松的一天。

沒有留言: